第十七章 阿巴尔的相亲(1/2)

事情能够完美解决,政府官员们都很高兴。不过当地的居民也许就不会太高兴了,这次冲突不是战争的结束,而是一个新的小**的开始。

不过这些都是后话,现在的阿巴尔一家正在美滋滋坐在桌前吃着午餐。事情完美的解决,马谢尔十分高兴,就给大家放了一天假,第二天正好又是周日,不用去上班。这样大家一下子就有了两天假,着实让阿巴尔高兴了一阵。刚上班的人,最是盼家的时候。

“阿巴尔,你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媳妇呢?”正在吃饭的当口,二姐简突然问道。

“呃,嗯,什么?哦,吃饭,大家吃饭!”现在阿巴尔每天都被妈妈还有两位姐姐逼着结婚,不过之前需要给阿巴尔找一个合格的对象。三个女人一台戏,就差逼着阿巴尔去相亲了。这让阿巴尔很头疼。

“阿巴尔,你已经年纪不小了。到了成家的年龄了。你特雷西阿姨家的儿子郑·阿登纳18岁就结婚了。现在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,大女儿郑·伊蕾娜都6岁了。”老妈格拉萨继续充当女强人的角色,硬生生的将话题拉了回来。

特雷西阿姨是老妈格拉萨在马普托外国语大学的同事,也是闺蜜,两人的关系一直很好。郑·阿登纳是她的第三个儿子。

在莫桑比克大约有五千到五万的华夏后裔,主要集中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和重要港口城市贝拉市。之所以差距这么大,是因为自郑和下西洋到达莫桑比克的东北部以来,华夏人就开始在莫桑比克定居。其后,葡萄牙人占领莫桑比克岛一带后,陆续经澳门从华夏通过抓捕和引诱等方式,将华夏人强行带到楠普拉省的沿海一带。这些华夏族裔不断与当地土著通婚,四百多年后,就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了。直到21世纪,阿巴尔的前世,有位华夏科学家通过dna,才发现了他们的存在。

清末以及民国,是华夏后裔迁移到莫桑比克的第二次**。他们主要集中在莫桑比克的沿海城市马普托、贝拉等地。这一部分人来莫的时间较短,一部分还保留着华夏的姓名文化,还有一部分人与当地地通婚,虽然保留了姓氏,但是名字却改成了西式名字。比方说郑帝淘和他的儿子郑·阿登纳。这种起名方式,堪称是中西结合的典范。

根据马普托的中华会馆统计,1976年独立伊始时,莫桑比克有5000华夏人,其中2000居住在首都马普托,另外3000人居住在最大的港口城市贝拉。主要从事矿产、制糖、家具与销售行业。40%的华夏人都在莫桑比克从事着商业活动,现位于7?24大街的弗兰萨商业中心(rcial)实际上是由老华侨何先生自建和创办的全莫桑比克首家超级市场,随后他又开了2家,也就是说在独立前期,仅何先生1人在马普托市就开办了3家大型超市。至于遍及全市的华人商店更是数不胜数,而由华人自建的商业和公寓大楼也多达五、六十座。在手工业方面,华侨开办了2家铁工厂,其余从事的仍是木匠,集中于木器的制作和楼宇的建造。可以说,华侨在当时的经济与社会建设中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,甚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不过由于莫桑比克将私有财产公有化的举措,使大量华人破产,大部分华人都被迫远走他乡,有的人随着葡萄牙军队去了葡萄牙,有的回到华夏国,还有部分去了其他地方继续做生意。现在留在莫桑比克的华人大概只有500人。

特雷西嫁给了一个华裔莫桑比克人郑帝淘,婚后两人陆续生了八个子女,四儿四女。郑帝淘是一名木材与家具商人,在刚果(金沙萨)有一家小公司,那儿有非洲最大的热带雨林。不过一直都不是很成功,非洲的环境并不适合商业。现在郑帝淘因为身体的原因,将生意都交给了大儿子,排行老三的阿登纳打理。

“阿巴尔,你应该听妈妈的话,先处个女朋友有什么不好?”大姐阿迪娜比阿巴尔和二姐简都大上不少,说话有点妈妈格拉萨的威严。

“呜···”

“阿巴尔,你是不知道女人的美妙···”二姐简还是那么彪悍,不过被大姐的咳嗽声打断了,简是怎么搞得,又在教坏好孩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