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四十章 徐卫的转折点(1/2)

鄜延失陷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原。徐绍在东京接获李纲的请示以后,深感局势艰难,关中平原可能不保。他是带兵出身,也在陕西任过职,自然知道种师中的策略是对是错。可是凭良心讲,他也不敢冒这天大的风险,批准弃守关中。李纲向他请示,不过就是想把这烫手的山芋扔给东京留守司。不过他并不记恨李伯纪,陕西情况那么复杂,李纲也不容易。

在给陕西宣抚司的复函中,徐绍含糊地指示“相机而动”,另外又说,既然种师中病重,无法理事,则由泾原经略安抚使徐原暂掌陕西军务。同时,他又向镇江行在金牌快马报告此事,并请求行在尽快确定陕西制置使的人选。

这一来,局面更加扑朔迷离,陕西自己作不了主,要请示千里之外的东京,东京也不敢顶这个雷。又请示远在江南的镇江行在。可一个江南,一个秦陇,皇帝就算想管陕西的事,他也是鞭长莫及。赵桓以及行在的文武大臣这个时候只知道陕西在打仗,至于打成什么样了,谁也不清楚。若是等到镇江行在批复此事,别说黄花菜,回锅肉也凉了。

大宋这边没个主张,女真人可没闲着。打下延安之后,粘罕虽然在鄜州集结兵马,其实不过就是想逼迫徐家兄弟和曲端罢兵。曲师尹回环庆,徐家兄弟撤回耀州之后,粘罕立即布置夺取鄜延全境的军事行动。

保安,绥德两个军,辖区都很大,是从前为了对抗夏国而设立的。这两个军兵力虽然不多,但难就难在,其防区内,不仅有两座坚城,堡垒军寨更是遍地开花。这个当年宋军“壁垒推进策略”的产物,让粘罕很头疼。打吧,逐步推进,得耗到什么时候?不打吧,又怕后院起火。与部下商议之后,决定用攻抚两手。一面进攻,一面招降。延安都失守了,保安绥德两军的将佐人心不稳。投降女真者甚多。

到七月初,保安知军开城投降,绥德军孤悬于陕北。按说绥德投降那也是水到渠成的事,但就在这个地方,金军碰了钉子。绥德知军也姓徐,名唤徽言,这个人是武举出身,而且是“武举绝伦及第”,说简单点也就是武状元。性情耿直,忠义,他的老婆是折可求的外甥女。因此一听到延安沦陷,他就联络背后麟府路的折家军,准备以死抗战。

金将撒离喝挟破延安之余威前来扣城,没想到被徐徽言当头一棒,连攻三日,折了上千兵马。此地素为宋夏前线,莫说正军,就是乡兵,甚至只要上了十三四岁的男女,都会舞枪弄棒,金军一夜被袭扰两次。逼不得已只能退回延安。粘罕闻讯大怒,延安城坚兵广我都拿下来,小小的绥德怎能挡住我女真大军?遂改换辽东汉军大将韩常往攻。

就在金军马不停蹄地收取鄜延全境时,长安方面仍旧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来。东京留守司的复函基本上没什么实质内容,说了等于没说,李纲万般无奈之下,只能把“权制置副使”徐原召回来,又聚集宣抚司一干佐官,以及陕西的监司长官们商议种太尉提出的弃守关中,退保秦陇的建议。

这个议题一抛出来,立即引起轩然大*。以宣抚判官王庶,提点刑狱万俟卨为代表的官员激烈反对,认为应该固守长安以保全关中。并说种师中老朽昏聩,病得着了魔,居然敢提出放弃关中!

权制置副使徐原自然是极力赞成。首先,他认为这个策略是正确的,不如此,则陕西必失。其次,泾原是他的根本,从娄宿入侵开始,他就带兵前往陕华,与两个堂弟并肩作战。现在鄜延丢了,局势恶化,他也想尽早回去守住家门。

再则,如果要坚守长安,保全关中,徐宣抚能依靠谁?还不是我们徐家兄弟?把我们的部队拉到关中平原跟金军血战?我吃饱了撑的?前些日子在同州跟娄宿对阵,打得我五痨七伤,若不是种太尉及时增援。我他娘的险些溃败了。反正现在我就认清一个道理,在平原跟金军打大会战,不是疯了就是傻了。

结果徐原这话触怒了人,朝廷以武臣掌军,文官们心里本就不以为然,你现在还蹦得这么高?这事你说了算么?最终还得宣抚相公点头才成!

马扩因为帮腔,被万俟卨一顿狠训!你算哪根葱?一个有历史问题的犯官,不是宣相提拔,你现在还在深山里当流寇呢,有你说话的份么?不是你马家父子蒙蔽圣听,促成海上之盟,能有今天女真南侵?你现在就该以死报君王社稷,怎么还极力鼓吹弃守关中?你是什么居心?

李纲一瞧大多数人都反对,当时也没表态,散了之后,将徐原单独留下。

盯着万俟卨等人离开大堂,徐原仍旧忿忿不平。这帮东西,站着说话腰不疼,打仗是你上还是我上?书生意义,空谈误事,娘的!

李纲这几日茶饭不下,也睡不安稳,脸上似乎都泛着黑色。尤其令人注目的是。两边鬓角竟在不知不觉之间全白了。官员们走后,他步下堂来,随便寻了个位置坐下,又对徐原道:“义德坐下说。”

徐原要说跟李纲有什么交情谈不上,但知道他对徐家老九极是器重,又是铁杆的抗战派,因此对他比旁人多敬几分。抱拳一礼后,方才落座。

“方才你也看见了,大多力主坚守关中……”

话刚开了个头,徐原性急,不耐道:“宣相。坚守坚守,至少也得可守吧?这关中一马平川,怎么守?不是长金贼志气,女真大军一过黄河,关中就等于是沦陷了。所幸,完颜娄宿中了种太尉的计,被引到定戎去。现在粘罕卷土重来,压根不靠近渭水,鄜延一失陷,关中就已经袒露!”

李纲没有打断他,耐心地听完之后,问道:“若守长安,你有把握么?”这话其实根本不用问,徐原的态度已经是最好的回答。

后者似乎不想把重复过多次的主张再说一遍,略一思索后,反问道:“宣相,若要坚守关中,兵马自何处来?”要跟金军在关中大战,不说多了,至少得十万八万兵力吧。